我国古代先贤的堪舆文章浩如烟海,但专论石穴的却鲜有所闻,最多也只偶见一鳞半爪。 如郭氏《葬经》“五不葬”中的“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”。洪氏曰:“温润颜色鲜明者,吉也。又有奇异地,隐于石间而有土穴者;又有凿开顽石,下有土穴者,又皆吉地不以此拘。唯焦坛麻黑青板,椎凿不入,顽硬之石,不可葬也”。 又如“青乌仙十不相”的“一不相粗顽丑石。顽石粗丑形类凶恶者,不可相也”。 还有《怪穴破惑歌》中的:“或然结在顽石里,凿缝土脉取。子微云:也有石山石片漫,皆无寸土穴难安”。 还有“然石山结穴,虽凭石之开面,仍以得土为真,而石坟裹转,与石山内顾,皆不可不察”等等。 这些都仅蜻蜓点水,大多都是说石穴不可相,不可葬,却无实例佐证。杨公有言:“劝君且去覆旧坟,胜读千卷撼龙文”。 因此笔者平时留心这方面的考察与积累,发现有几处石穴可资一谈。 一.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一座“伴葬”石穴 此石穴离县城不到10公里,交通十分便利,我经过多次实地考察,认为它在三个方面不同寻常。 首先,它立于高山之巅,大有“山登绝顶我为峰”的气势。穴山本就是那一带最高的山,而此石穴又比山顶还要高出三四米,颇似一个方正的戏台立于山顶,面积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,仅能葬两墓。 “戏台”很陡峭,上下皆需手脚并用,因此,它除了周围有高出的树木稍微遮挡,根本谈不上藏风聚气。 二是,石穴中原来土很少,据说左边第一个墓葬下去时,原土只能埋没棺材的一半不到。后来全是从穴后取土堆坟,以后每年清明节都要从穴后取几担土来堆坟,才形成现在看到的模样。 三是,此穴乾山来龙,作乾山巽向,直龙结穴。但朝山渺远,且比穴位低很多,不合杨公所言“朝若高时高处下,朝若低时低处扦”,更不合“高欲齐眉低应心”。 我是2012年因一个亲戚去世后葬在这个石穴旁,去送葬时听人说起才第一次发现此穴的。 但我初看后颇不以为然,因为从风水角度看,此石穴纯属旱地,既无山环亦无水抱,更不要论藏风聚气。 况且古人说过"气因土行,而石山不可葬",认为石穴如果“顽石粗丑,形类凶恶者,不可相也,锥凿不入,顽硬之石,不可葬也"。 而此穴之石正是凹凸不平,嶙峋突兀,顽硬难凿之石。从理论上讲,此穴不吉,甚至有凶。 由于我的亲戚与此墓的主人家是同一个村的近邻,因此对此墓的主人家及此墓的来历都了如指掌。 左墓葬的是当地方圆一二十里都闻名的地仙(当地人对风水师的称呼),文革前当地百姓看阴阳宅风水、择日之类都是请他。 此墓地就在他们村后名叫高石山的山上,是他生前自己选好的。村里有比他年龄大的老人曾向他提出百年之后想葬那个石穴,可是他说那个地方不好,劝别人不要葬。 其实他早已私下交代跟他学风水的儿子,在他百年后不管开穴后的情况怎样,一定要将他葬于此石穴。他于1972年去世,享年大概六十多岁。 他儿子按其嘱咐将其葬于此穴左边,他的妻子于2001年才去世被葬在右边。 他只有一个儿子,去世时已有一个孙子,生于1968年。地仙去世后的1975年,第二个孙子出生。后来这两个孙子读 书都只能入三流,高中毕业后都没有考上正规大学,都是上的成人大学。 大孙子成大毕业后在本地找不到正式工作,就只好去了西藏,后在西藏阿里地区干到厅级退休,小孙子成大毕业后,先在长沙打工,后来弄了个注册会计师证(会计注册师证是很难考的,但当时考试不大严格也不大规范)。 不久他就去了深圳,开了一家小小的会计师事务所。现在在深圳福田区拥有著名的税务师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和商学院,又是深圳隆回商会会长,是经商成功人士。 因此老地仙点的这个石穴至少应是中等之地,可算是化腐朽为神奇。谁说风水师不能做发自家,只是不为人知而已。 但老地仙并没有很高的文化,没有读过很多的风水古籍。我曾多次与他儿子交流,了解到他家主要学习和使用的是一部《崇正辟谬》,只是一部以日课择吉为主的清代古籍,他当年也没有条件去考察很多成功仙迹,不过他曾跟过风水师学过。 不知是碰巧看上此地的,还是确有把握就不得而知了,也许主要是靠师承吧。还有他儿子将他葬于此石穴几年后便双目失明,今年已86岁高龄。 几年来,我一直在思考,此穴的理论与现实反差为何如此之大,但一直不得其解。 后来我觉得传统的东西还得向传统古籍去寻找答案,有一天终于找到了答案而茅塞顿开。 古人云“夫山之质,土石二者而已,非石不立,非土不具。星体既吉,生气潜藏,造化结撰,虽纯石皆吉。穴也,有满山皆石,而结穴处是土;有后龙是土,而结穴处是石;有土石参半,以石成晕。有穴结石中,开出无土,从后龙过峽处取土,筑壙堆坟,谓之伴葬。石中土穴,今天多指大石缝中言。倘穴后斩断如墙壁者,大凶。” 还有“山势原骨,是验真气于石也。盖山体属金,金气旺盛则生金,其因气而行,截气而止,行迹较土更显,力量较土倍重。” 以上不过都只提出理论,并没有举出具体实例佐证。 而我由此联想此穴,不正是上文古人所说"有穴结石中,开出无土,从后龙过峡处取土筑壙堆坟,谓之伴葬"的最好佐证吗? |
请发表评论